​聚焦两会为大健康建言献策特别报道 大桥医杨俊耀 对中医中药应该去深化认识和对待

2023-02-07 15:35   来源: 互联网

聚焦两会为大健康建言献策特别报道

大桥医杨俊耀 对中医中药应该去深化认识和对待

北宋范文正公曰:“不为良相,愿为良医”,《潜书》曰:“直言者,国之良药也。直言之臣,国之良医也。”。他不仅有“医术高超驱疾苦生将痛弱变康宁”的良医风范,更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风骨。他是既能治已病,又能治未病的大轿医,他是既高瞻远瞩,又敢于直言的中医药战略科学家。他是杨俊耀。

近日,自全国中医药大会召开及《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的发布;人民日报发表了五篇评论文章,探讨如何让中医药这块古老的瑰宝重焕光彩,从不同角度解读了各方应该如何做好中医药发展工作,为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作出新的贡献!

我国的大桥医杨俊耀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学习中医,立志传承与发扬我国中医药文化,为人类患者健康保驾护航。在2005的时候论述了《有关西医学的循征医学将更会向中医学学习和靠拢》。在吴仪副总理主持的第二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上发表了 《21世纪中医药大有可为》,如今都得到一一应验。他心系祖国中医药健康发展,对于当前的中医药发展有如下见解!

 一、中医药是新世纪新时代的宠儿

任何医学它都具有社会属性这一重要法则。西医学模式因其自身固有的局限性、片面性、被动性而不自觉的背离了医疗卫生事业的防治并举的基本原则;虽然西方医药学注重的生物学模式对现代医学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采用预防接种、杀菌灭种和抗菌药物三个主要武器,仅用几十年的时间就使急、慢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下降。它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医学自身的进步,生物学模式所固有的片面性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在21世纪的时代,由于社会公众的医疗保健发生了变化,保健强身成了社会风尚。而西药因其副作用不能作保健品长期服用,更重要的是,在慢性病、疑难杂病成为健康主要问题的时候,它就越发显的无能为力。

生物医学从病因、宿主和环境三方面研究疾病和健康,但出发点是纯生物学角度,即病因仅强调生物病因。宿主仅从生理和病理学角度考虑,环境仅重视自然环境的改变,分析问题多用微观分析方法。但医学是有社会属性的,是与时俱进的,现代社会使人们越来越多地离开田园生活,进入工业和服务行业,紧张的环境,激烈的竞争,加快的工作节奏,使人们更易患精神心理性疾病。美国家庭医学会估计60%的就诊病人与精神心里应激有关。应激又反过来产生有害的生活方式,如酗酒、酗烟、饮食不节、消极情绪或匆忙慌乱,这些也促进肿瘤和心脑血管等等疾病的发生,对于这些症状与疾病,西医药学的诊断及医疗已力不从心,鞭长莫及了!相对而言,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医药之所以有非凡的生命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具有其它医学体系所不具有的(简、便、廉、验)实用性、(知微见著的)能动性、(环境-形神·医学模式的)前瞻性、(原始病因与继发病因因果可互为转换的)动态观。而这些特有的医学体系的实用性、能动性、前瞻性和动态观这些独特的优势因素,在客观上已形成了历史与现实的对应,中医药的发展与人类健康的保障层面关系将更加贴近,中医药的发展也成了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

二、若着重地把中医药廉、简、验、效作为标杆来宣传有损中医学之功!

 由于社会公众医疗保健观念发生变化,各种天然药物以及针灸、按摩等自然疗法受到全人类的欢迎。加之,作为我们国粹的中药资源达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占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吸引了海外众多医学人员来“取经”,然而,祖国医学的精华和历代医家的丰富治验,存在于浩瀚的医学医典著作中,这些经典医学年代久远,文字古朴,词义深奥,语法复杂,若无扎实的古文学基础,就难以登堂入室,领会经旨,掌握其要。那么,来自于西方国度的学习人士,对于我国传统医药学这一博大精深、根深叶茂的民族瑰宝,也不过能学习掌握些皮毛而已,他们也许只能学习一些相对简单易掌握的如针灸、按摩之类,他们在掌握这些所学到的技能为其本土民众健康服务时,同样也不自觉地扮演了传媒的角色。不言而喻,受其服务的本土民众对中国传统医药学的了解更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

 其实要知:

1、中医不是有些人常讲的廉、简、验、便一句话就概括的事,那是对中医的理解的太肤浅甚或是曲解,事实上中医才是世界医学史上无可比拟无法替代的一门最先进最科学的医学。它非常的博大精深,根深叶茂,对人类的许多重大疾病及疑难重症疗效是非凡的。

2、中医病因学的原始病因与继发病因,体现了病因的动态观,这种动态观是将先贤名医知微见著的高超诊疗手法和提倡“治末病”的具体升化,笔者本人始终将其理解为:一是它揭示了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使人体发生病理性改变,并产生某些病理产物,在一定条件下,这些病理产物(如:水湿痰饮、瘀血、结石、肿瘤,结节等等),又可能作为一种致病因素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某些脏腑组织器官和津液,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新的病理变化,形成各种新的复杂证候。笔者将其命名为第三病因及多病杂陈。面对即将形成或已经形成的复合证候,就应该医者在辨析复合证候尤其是在区分某些多级复合证的各个子项证候之主次时,绝不可被症状表现的明显与否所左右,因为尽管是临床十分突出的“显证”也并非是全部都是该复合证候的主流所在。反之,有时在多级复合证中起主观作用或决定作用的或即将发挥主导作用的证候;却是目前症状不明显或并不十分突出的隐证或半隐证。所以,在多级复合证的本证辨析时,必须注意在明显的证候方面,还可能潜存着更为重要的,但因其症状目前尚不明显,表现还不突出而被医者所忽略的某种潜隐性证候;二是它同时揭示了疾病发展过程中,其有固定的阶段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提示可能出现的定向演进或易趋性,从而使医者及时考虑采取“先安未受邪之地”等预防性或阻断性治疗措施,以尽可能地阻止或减少各种严重性的继发性证候。概而言之,医生在立方遣药时,不尽是有近期疗效,还有远期的疗效。

3、针对许多疑难重症廉、简、验、效"的这些实用性方法犹如蚂蚁撼大树,心有余而力不足。疑难杂症及重大疾病是指一些病因不明而缺乏有效治疗方法的疾病。由于其概念笼统,它可以因时代、地域、医学体系、医疗条件、医疗水平以及经济文化,生活条件的不同而异,但就将其归纳,不外乎以下五点:①病程漫长,久治不愈;②怪病奇证,症状奇异;③病机复杂,辨证难明;④用药困难,治疗棘手;⑤因医源性、药源性导致的失治、误治而迁延成的宿疾顽症。祖国传统医学很早提出的“风、痨、臌、膈”四大疑难病证多属现代难治病的范畴,虽然对疑难病症的概念未作出统一定论,但一般以其病因复杂,症状怪异多变,病机虚实兼夹,寒热错杂,辨证难明,治疗棘手为主要临床特点,与现代难治病在概念与范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祖国传统医药学(中医药)具有基础与应用、理论与实践、乳水交融的特点,它与孕育其母体的中国文化有着血脉相连的关系,在其不断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广泛汲取了《周易》及儒、道、释诸家丰富的思想营养。与当时的哲理、人文科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它研究的几乎所有问题都是围绕进化层次最高的人展开的,并十分自然地把考察对象置于运动变化之中,当作一种动态的过程来研究,再加上这些研究并不是一朝一夕便告完成的,而是经历几代、几十代持之以恒的努力,反复多次的实践和认识的反馈和修正才渐趋成熟的,它与一般的物理或化学变化有着本质的不同。大家知道,研究对象的层次越高,运动形式越复杂,对研究方法的要求就越高。还原、分析等近代西方研究的主体方法的局限性就暴露的越明显,所适用的范围和意义就越小。

 基于上述的认识

 临床用中医药治疗疑难重症疾病之所以疗效卓著,屡起沉疴。关键是医者能首辨虚实,變理阴阳,其特色乃汲取古方之严谨,经验方之灵活,民间单验方之特效,把古方、经验方、单方、草药溶为一炉,且注重”临时制宜,随症加减,而不是那些针灸、艾灸、刮痧、牵引所不能胜及的。

 另外,人们一般容易理解医学的自然科学属性,重视健康和疾病过程中的生物学机制,但却往往忽视了人还具有社会属性,医学科学还兼有社会人文科学的某些特征。名医朱震亨指出:“若妇不得于夫,不得于舅姑,忧怒郁闷,昕夕积累……遂成隐核”。……数十年后为疮陷,名曰奶岩(癌)。《格致余论》意即家庭人际关系紧张,久之可引发乳腺癌。《素问.疏五过论》亦认为“故贵脱势”,“始富后贫”等个人的社会角色的改变,都可引起严重的身心病症,触角深入到社会人文科学属性。通过学习和观察发现哪些高级别的名医他们的临床思维踪迹,基本上就是遵循着先有演绎,后有归纳,法惯“一元论”,从现象的不同组合来判断现象证候的特异性质,随之,建立一套病因、病机、病理、病性四位一体的综合认识。换言之,在诊治疑难病证时首先善抓主证的同时,再通过对症的客观指标的宏观判断和微观分析,以祖国传统医学理论作为基点,以生理结构定病位,以生理机能障碍邪气性质定病性,剖析病理、正气盛衰,揭示其发展趋势,并对病人的心态和社会背景进行系统评价,充分依据病人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特征进行诊断与治疗,脱立孤立和隔绝的思维方法,拓展了传统医学的深度与广度。

 其实要做为一个合格的中医生在临床上还要理解体质与“证”的固有相属性,体质与“证”的潜在相关性,体质与“证”的从化相应性,同时也要明白中医病因的认识,必要时还得借助于实验、分析和微观等方法对病原体进行具体了解,建立一套“病因、病机、病理、病性四位一体”的综合认识。在临床具体的实践中,是要紧紧抓住“扶正”与“祛邪”之间的辨证关系,在注重主证的同时,通过对病症的客观指标的宏观判断和微观分析,以祖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点,以生理结构定病位,以生理机能障碍邪气性质定病性,剖析病理,揭示其发展趋势,并对病人的心态和社会背景进行评价,充分依据病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进行诊断与治疗,以多途径、多环节的调节方式使机体气足血流、气通瘀行、塞散经络畅顺,最终以调动人体巨大的自身调节与储备潜力,使人体重新获得新的动力为转归,达到邪去正复病愈之目的。

三、中医药学博大精深,医者掌握“懂、通、熟、精、化、神”这几个层面,而仅一根银针,一把草药或、推拿、按摩他们代表不了中医人。

 中医药学同其他的事物一样,也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哪么就要求研习者,不仅只是认识,还要掌握,更是要能驾驭它。首先是作为一个普通的执业中医师,都不仅要有雄厚的中医中药学基础功底和熟练掌握中医各科知识,在临床上要以祖国的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点,运用中医学特有的诊断手法和思维方式还要借助现代医学中的检验手段,通过演绎与归纳,做出宏观判断和微观分析,得出初步的近似于正确的病证判断。如果是一个不具备这些职业道德和基本技能的中医生,大有假医、庸医之嫌!

至于要求程度较高的中级医师,在临床上要能以“哲学思辨”的观点,遵循“病证相结合”即“治病求本”的常规原则和“三因制宜”的变通法则,抓住“扶正”与“袪邪”之间的辨证关系,提出近似合理的解决疾病的方案来,否则就会让患者对中医的疗效产生怀疑,会为哪些反中医者留下口舌之柄。

最后一种就是作为一个中医专家(副主任医师以上),要求的层面更是不一样,即能从病证中的纷纭复杂、姿态万千的非特异性外部症象中洞悉出每个病证中内在病机及疾病的病理改变和病理的发展变化来,能根据目前的情况,对病情及预后有一个大致的判断,并能提出较为客观且科学的包括近期和远期的治疗方案,如果做不到这些方面,就不应该算是真金白银,而是名不符实,被大家戏称为的哪种”专家”、”教授”之流了!

 比如CRF目前的中医治疗方法虽已提升到辨证分型施治这个阶段,其疗效虽比西医药显著的多,且费用相对要低的多,但充其量这些都还是处在初中级阶段,远还没有达到高级阶段,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若是要想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让众多的患者乐于接受,还必须加大这一方面的研究,而参与这一方面研究的医务工作者,起码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要件,即:

1、首先必须是熟知传统中医药学和现代检验学的全科医师。就CRF病从西医视角来说,该病不仅牵扯到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而且涉足于心血管、血液、神经、骨骼等系统等脏器的损害及内分泌等学科;从中医上来讲,该病同样可涉及到五脏和胃、肠、三焦、膀胱等多个脏腑,即内、外、皮、妇、骨等学科。换言之,不仅要强调辩证分型还更要注重整体观念,即要将人体可视为四维体来认识,因为客观事物的形成,一般都循着有秩序分层次的自然结构法则。中医学的证候也具有其自身的结构和层次。即:一是以空间因素为坐标的圈层结构层次,或也可以理解为螺旋式的结构层次;二是以时间等因素为坐标的连续式层次结构;三是各脏腑之间的证候有则近似于平面或扇形等层次结构;四是处于连接层次的各证候之间,不仅具有相邻的关系,而还有相继的关系。

2、这里的中医全科医师不仅要有雄厚的中医学基础功底和熟练掌握中医各科的知识,同时还要具备了解一些边缘学科和现代检验医学的知识,达到全面中有突出、宏观中显微观等高素质的人才。

3、具备了高素质的中医人才,势必会从辨证分型和整体施治并借助现代科学之翼的新的起跑线上对CRF的中医治疗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并研究出理想的方法来,也因为只有高素质的中医人才,才能在中医中药治疗CRF病中,不仅能做到对该病证的知常达变,掌握该病证的五性(即特异性、可变性、交叉性、夹杂性、非典型性) ,而且在辨析CRF病证时同样会运用唯物辨证法的认识原理,探析出CRF病证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有了对CRF病证和它以外的许多事物的互相联结的认识观,能先从非特异性(普遍性)的视角对CRF病证这一矛盾的事物进行观察分析,且能从纷纭复杂、姿态万千的非特异性(普遍性)外部症象中洞悉出CRF病证这一矛盾事物内在的病机及疾病的病理改变和病理的发展变化等高层面。

4、最后一点,高素质的中医人才也必须是具有在医学领域的工作中具有良好的医德与对人体健康与疾病认识的敏感性与对现象剖析的深刻性的科学素养,乃至天赋的人。中医学大家  一位中医学大家之所以能被称为大家,乃是因其具备了合乎天地之道的思维,掌握了经典中的理法,能够以更高的眼界看到同时代医学的不足,跳出同时代的医学格局,突破当时的医学风气,突破同时代医生的诊疗瓶颈,从而展示出了超凡脱俗的疗效。

 再比如:在这场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整个过程中,笔者我在2020年元月23号开始就第一个冒着极大的风险公开发文呼吁国家最高决策层要让中医中药为主帅参与到这场疫病防治战役中来,坚信只有中医药为主才能打赢这场疫情战。

 笔者的呼吁和建议元月25号便得到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领导的支持和传达。紧接着元月26-27号以首都几所著名的中医院和中医院校为首的几位顶级中医药专家为帅组成的两支国家中医药队披挂上阵进入武汉主战场阵地,继而在进入2月份最初几天时,河南、山西、广东、浙江等各省市中医药防治纵队陆续参战。因为有了中医药的参与救治,使得救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即轻症患者治愈出院人数比例明显增幅,轻症转成危重性患者、死亡率等都有了一定的稳定性、降低性。虽然说是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不如所愿。

 而且笔者随时密切关注疫情发展情况,提出普通民众预防当用藿香正气水、防风通圣丸、四消丸、穿心莲片等,保持大便畅通,小便通调,用以杜绝或抵制疫毒“附丽”,保持机体代谢功能正常,增强机体预防机能。并在元月25号同一时间内,就开始对这次疫病的性质、病因病机、涉及的人体部位的范围、病势的趋向、病情的演变和转归以及愈后康复的巩固等作出了预判并自拟出一系列相对应的中药组方。比如:第一个就是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心肌炎这个起初认为是次要矛盾且还不凸出但又将会成为整个疾病过程的最主要矛盾所在的见解,结果没有引起一线参与临床救治的中西医两方面医护人员及国内国际权威医疗学术机构的专家和学者的注意和重视,2月4日驰援武汉的上海专家才发布多数重症病人体内突然启动“炎症风暴”,而“炎症风暴”导致很多病人有心肌损伤的标志物升高,所以这个病毒很有可能它本身也会损伤心肌,类似于心肌炎的表现,可能会损伤很多其他器官的推断。直到了12号左右才是认识到这个事关降低危重证候及明显降低死亡率的举足轻重的问题。由于笔者因客科条件所限并未在一线救治病人,但已能洞察出新冠肺炎的病证规律,便早于近20天的时间预判。另外,还是在元月25日这一天,笔者就依据每个患者的个体差异性、易趋性、定向演进性等等,这些客观因素情况,即时提出了治疗一开始就要有靶向的选择性,让已经出现的并发症状甚或是直接受变或将要出现且能致命的症候的潜在危险的治疗或阻断。比如:风挟湿邪上窜脑部诸器官之中耳炎、眼结膜炎、脑炎等这些在颠顶证候与全身证候之间的密切关联性,至于疫毒又会“直中”导致的肠道证候(“肠伤寒”)、肝肾证候(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功衰竭等)也一一提及并相应地给于组方。但问题是同样未能引起一线在参与中西医两方的任何一方医生及国内国际权威医疗学术机构的专家和学者的注意和重视,同样的还是在亦步亦趋,一直处于被动性的应对,结果也同样的是影响了救治效果。但在后来的报道中最终还是都出现了笔者的预判先知及临床情况。印象最深的是对李文亮医生的殉职而思考并即时提示眼结膜亦是病毒传入的一个重要途径的主张,但又是4个月后才经港大解剖学证实。这相差了几个月的认知与证实,又是何其悲哉!试想,这次疫情之战如果能早早能采纳笔者的建议,以及中医的宏观把控和细化诊治,就能更大限度降低危重病人数量和减少死亡率。其实我们中医药学的优势就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临证当先安未受邪之地,药物配伍的矛盾对立统一性来应对人体疾病的多重矛盾性的存在等等,应对疫情有很独特的学术见解和现实指导意义。

 四、如何理解中西医结合

 一般来说,证是由病产生的,辨病是认识疾病的一般规律,辨证是认识疾病的具体规律。

 就中医本身而言,就存在辨病和辨证相结合的情况,辨病是辨证的深化,辨证是辨病的基础,在辨病的原则下辨证施治,才算全面,两者不可偏废。当然,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有所侧重。

 在中医临证本身,就必须很好地识病辨证。辨病而施治是认识疾病总的全过程的一般规律,而后据此进行治疗。辨证而施治是认识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某个阶段的具体规律,而后据此进行治疗。

 有人认为中医的精华是辨证施治,那么,只要能做到分析四诊所见,进行二纲六目多维(因千年医著所述的八纲之谓,存在语文逻辑上的错误,故改之)辨证,就不用辨什么中医的病了。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辨证施治的真正含意是既要辨证,也要辨病,若仅仅辨证,则只能认识疾病某一发展阶段的临证综合表现,不能认识疾病整个发展过程中的总的变化。一种疾病就其整体面而言,还是有其总的规律,若不认识其总的规律,只认识某一发展阶段的具体规律,哪也是不够全面的。辨证施治并不是可以毫无原则地有是证用是药。

 中医的识病辨证的整体观,体现了唯物辨证法的思想,也正是中医最大长处。当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医未能应用现代科学方法,对疾病的病因学和病理学进行深入的微观的研究,有时也缺乏精确的客观的指标,多半是根据临床观察和直觉检查,因此,对疾病的诊断有时不够细致、确切,失之笼统。

西医多重视局部形态学的改变,而易忽略其整体性。

中医药战略学家杨俊耀说医解药

                   --用中医视角看高血压()

     高血压“病”多责之于肝风,然肝风上扰,责不仅只是肝阳上亢、内风上扰所为,其实肝风之所以内动上扰乃阳明首当其冲,肝木失于疏泄,则脾土壅滞,湿热内生。临床上用镇肝熄风汤以取平肝潜阳虽有效但也只不过是取权宜之计,是在治标,而选用葛根芩连汤加减化裁,清解脾胃之湿热,使脾胃气机畅通,升降复常,则肝风易于平熄,方是贵在治本。实验研究表明,在葛根芩连汤的配伍中,就葛根一味,具有改善脑循环及外周循环的作用,方中之所以重用葛根,有欲降先升之意。然而,象高血压、高尿酸、高血糖、各种痛疼、顽固性失眠等等,从严格意义上讲,谓之高血压病、糖尿病、疼痛病……等等是错误的命名,正确的提法应该是以“xxx症(状)"称为之。如果一个医者厘不清证、症、病、征这些概念的具体内涵之区别,势必会造成误判错治的。再举例另一类证型之高血压症治疗来说,  临床上如果是遇到了因心阳不振,寒水上冲,阴霾弥漫,清阳被蒙,反用滋阴平肝,以助寒水,会久病不愈的 ,若是立法遣方用苓挂术甘汤治之则效如桴鼓。然不止有医者会言:桂技辛甘而温多数医家认为其能升高血压,岂敢反用也?答曰:高血压症的出现与存在并不都是肝阳的病证,绝对不可认为高血压症即是肝阳上亢病证唯一,本证如用平肝潜阳法治之就会不效甚或却加剧了,就在于原本是心阳不振,寒水上冲,阴霾弥漫,反用滋阴平肝,以助寒水,方造成久病不愈之误。另外,在患不同病证的人群中,便存在着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湿中阻等各自不同类型的体征与证候,体征证候虽然不尽相同,但也却同时会表现出高血压症状来的,而绝非肝风上扰那个肝脏在站台唱独角戏,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同样亦为因且还会是其主因。

       杨俊耀简介,男,生于1963年,山西人,中医药战略学家。首先他的《湿热证治》学术理念,打破了北方燥,南方湿的固有观点,提出了湿热致病的特点和应对方法及发病地域的广泛性,是其应对疾病谱的变化总结出新的理念,是对湿热病辨证论治的创新和提高,可谓是中医学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命;其次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率先也是唯一的对所谓的“新冠肺炎”(他始终坚持是“免疫系统紊乱综合征”或“时疫”观点)救治作出了前瞻性判断并指出了正确的救治方向;再则他的让微循环障碍导致机能性疾病得以降解的研究成果及相关的治则治法完美的结合了西方先进的微循环理论科技和中国的草药技术,解决了阻力流动制约的问题,又是一个崭新的医学概念也更是医学史上又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

依据中医药调理微循环障碍让机能性疾病得以降解的理论指导而研制成的院内制剂-中成药“清浊通痹复泰丸”主要功效:顽痰伏浊水饮一清,就像扫除了体内的垃圾。故很多疑难杂症无药可用时,都可用此药清扫,让身体这部机器神清气爽无拖累,就如给电脑杀了毒。同时该制剂还寓于“以通为补”之原理且能补充人体所需之精微而最终达到一身取泰。

      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至今为止,现代医药都解决不了一类疾病,它就是机能性疾病,也叫身体细胞退化性疾病,是由身体毒素积累到一定程度而引发的比如:癌症、心脏病、糖尿病、风湿病等。为什么不能医治?因为现代医药不能修复人体细胞,修复细胞,需要排出毒素,提高身体能量,依靠身体自身具有的再生功能发挥自身自愈能力。我们的身体是由成千上万细胞组成,细胞依靠其中一种物质-线立体,线立体能让人产生能量,这些能量使得血管会发热、血液会循环、大脑会思考等,当细胞退化了,能量也就减小了,器官的功能也就下降了,机能性的疾病也就发作了。那么细胞为什么会退化呢?细胞在提供能量的同时需要消耗所需物质,比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他们经过胃消化进入小肠吸收,随后进入血液,再必须经过微循环唯一的通道-毛细血管,最后输出到细胞中,细胞才能得到营养。换言之,微循环也就是为细胞供养和排出废物唯一的通道。现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容易导致身体脂肪过剩,血液粘稠度增高,加上受到环境破坏的影响,空气、水、食品中含大量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在体内堆积,导致“自由基”在体内的增加,“自由基”会氧化,堆积的脂类物质成为垃圾,使血液更加黏稠,这些垃圾伴随血液流动黏附在血管壁上,让微循环不仅血管壁变薄,而且使血流速度也变得很慢。垃圾沉积在微循环的管壁上,造成管壁增厚,久而久之形成堵塞,细胞所需养料,不能供给,代谢产生的垃圾,不能排除,组织细胞将处于休眠、死亡、变异状态,无法提供能量,从而就形成了机能性疾病。当组织细胞处于休眠,器官功能下降,人处在功能性疾病的状态;当组织细胞大批死亡,器官中的功能丧失而衰竭,人患器质性病甚至死亡;当组织细胞变异,也就会是癌症的发生。由此可知,机能性疾病是由微循环障碍而引发的,微循环障碍,会引发人体414种疾病和形成33种肿瘤,堪称万病之源。医治机能性疾病,只有从微循环着手。健全的微循环功能,是保证体内重要器官执行正常功能的首要前提,微循环畅通,人不得中风;微循环良好,心肌梗塞少;微循环流畅,全身都健康。

 五、结尾

 笔者之所以能够在中医药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主要源于自己始终将“三心”作为行医救人中最关键的因素,那就是“爱心、责任心、事业心”。笔者一直地在认为,无论哪一行,只要勤奋学习与刻苦研究,学术最终都会达到一定的水准,而且许多人都会达到同等级的标线,不分仲伯,高下难分。如果要想再分出高低,爱心、责任心、事业心就是评判的关键标杆。尤其是在医学领域的工作中,具有良好的医德和对人体健康与疾病认识的敏感性与对现象剖析的深刻性的科学素养乃至天赋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还应该具有三心。

 医为仁术,医者父母心,爱心是动力,责任心是态度,事业心是目标。也正是源于此,自己无论何时都将患者放在第一位,不断提出新的方法和论点,为提高中医诊疗效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用睿智弘扬中医,用扎实的医术正名中医,用悬壶济世的心态看待中医。并誓要将中医药学推向一个新高度的同时,也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医的博太精深。尽己之力,做一个中医文化世界名片的缔造和传播者,让全世界民众得到中医药的惠及!


责任编辑:李编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美妆芭莎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美妆芭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