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肺癌日:从“绝症”到“慢病”,关于肺癌你要知道的几个真相

2025-11-17 15:07   来源: 美妆芭莎网

      引言:

      肺癌,至今仍是威胁全球健康的“头号杀手”之一。据权威数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250万新发肺癌病例,并导致约180万人死亡[1]。而在中国,肺癌的形势同样严峻:每年新发肺癌约106万例,相当于平均每分钟,就有2个人被诊断出肺癌;与此同时,全国每年因癌症去世的总人数约为257.4万,其中,因肺癌死亡的就高达约73万,换算下来,几乎每4位因癌症去世的国人中,就有1位是肺癌患者。

      也正因如此,肺癌长期被视作“绝症”的代名词。这种“确诊即宣判”的刻板印象,让许多人对筛查感到恐惧,甚至选择回避。但事实上,医学的进步正在悄悄改写结局。低剂量螺旋CT让早筛成为可能;对于早中期患者,手术治疗是首选,围术期药物治疗使部分不可切的局晚期患者获得手术机会;同时基因检测、靶向药和免疫治疗的出现,让晚期患者“长期带瘤生存”不再是梦。越来越多的肺癌患者,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管理”,肺癌也正逐渐从“不治之症”迈向可防、可控的慢性病。

      每年的11月17日国际肺癌日,值此之际,觅健科普君想和大家一起,理清几个肺癌常见误区,了解肺癌治疗的新进展,不再“谈癌色变”——真正的改变,可能从正确的认知开始。


      误区一:不吸烟就不会得肺癌

      吸烟是造成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但并非唯一。数据显示,我国非吸烟肺癌患者比例已超过40%[2]。很多人从不吸烟却依然中招,这是因为还有诸多隐形“推手”

      · 厨房油烟:长期吸入含苯并芘等致癌物的油烟

      · 二手烟:其致癌物含量与一手烟几乎无差别

      · 空气污染与职业暴露:汽车尾气、工业粉尘、石棉、甲醛、放射性物质等,都是隐形的危险源

      · 遗传因素:部分人因基因易感或家族史而发病风险更高

      · 既往肺部疾病或慢性炎症:如肺纤维化、结核病史等会增加易感性

      所以,“不吸烟”并不是“免疫牌”。对于40岁以上、尤其是符合上述任一情况的人群,都建议每年做一次低剂量螺旋CT筛查(LDCT)。要知道,早期肺癌通过筛查发现并规范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超过90%[3],部分甚至能实现临床治愈。比起等到出现症状再治疗,早点查、查得准,才是可靠的防线


      误区二:发现肺结节就离肺癌不远了

      不少人都有类似经历:年度体检或因为感冒做了胸部CT,结果报告上出现的“肺结节”三个字让人心惊胆战,手忙脚乱地查找资料,看到“结节可能癌变”的说法越看越慌,夜不能寐,第二天一早就赶去医院,生怕耽误治疗。

      事实上,大多数肺结节都是良性的[4]。它们可能是感冒或肺炎后留下的炎症小疤痕、吸入粉尘引起的微小增生、甚至是偶尔一次剧烈咳嗽所致。就像皮肤上的痣一样,大多相安无事。大部分结节不会长大,也不会变成癌症,更不需要手术切除。真正需要警惕的是少数危险结节——直径较大、形态不规则或短期内明显增大。但即便如此,也必须由医生结合影像、病史和必要检查综合判断,不能仅凭“有结节”就认定是肺癌

      发现肺结节后,遵医嘱随访是关键(仅供参考,最终以医生建议为准)

      · 微小结节(≤5 mm):通常低风险,按医嘱每年定期随访复查即可

      · 小结节(5–8 mm):需更密切观察——医生通常会在3–12个月内复查一次

      · 可疑或较大结节(>8 mm 或形态不规则 / 有实性成分):需进一步检查评估(增强CT、PET-CT 等),必要时由多学科联合会诊(MDT)决定是否进行活检或手术

      · “磨玻璃/亚实性结节”:变化更慢,常常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医生通常会根据结节成分设定更长期的复查计划

      数据表明,绝大多数肺结节在长期随访中保持稳定,真正需干预的比例很低。遵循医生建议按时复查,绝大多数结节都能安全度过,远比盲目焦虑更为稳妥。


      误区三:肺癌是老年病,年轻人不用担心

      “我还年轻,肺癌与我无关”,这种想法可能带来风险。

      不少年轻人总觉得“肺癌是老年病”,自己就算偶尔咳嗽、胸痛,也觉得是感冒或工作劳累导致,压根想不到跟肺癌挂钩——甚至有人持续咳了半个月,还拖着不去医院,直到痰里带血才慌神。

      数据显示,肺癌正在悄悄“年轻化”,越来越多三四十岁、甚至更年轻的人被确诊,尤其是非吸烟女性的比例增长更明显[5]。现实生活中,不乏有二三十岁的患者因长期熬夜、接触二手烟,出现持续胸痛就诊时查出肺癌;更有患者因反复咳嗽忽视就医,确诊时已是中晚期……

      年轻从不是健康的“终身保险”,因此,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一旦出现持续咳嗽、痰血、胸痛、气促等异常症状,务必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每年定期体检,比依仗年轻更能守住健康。


      误区四:晚期肺癌=绝症,确诊后就没有治疗价值了

      提到“晚期肺癌”,不少患者第一反应仍是“没救了”。有的人甚至在确诊时就放弃了积极治疗,觉得无论怎么治都只是延命几个月。但事实上,如今的肺癌治疗,已经进入了精准化、个体化的时代。医学的进步,让越来越多患者不仅有机会“延长生命”,更可能实现“带瘤长期生存”


      精准导航:基因检测找靶点,MDT定方案

      要实现长期生存这个目的,第一步是找准“治疗方向”:确诊后,通过基因检测明确是否存在EGFR、ALK、ROS1、KRAS、HER2等驱动基因突变。同时,MDT综合影像、病理和患者身体状况,制定个体化方案。这套“导航系统”是精准治疗的基础,为后续治疗提供方向。


      靶向治疗:精准打击癌细胞

      对于检测出特定基因突变的患者,靶向治疗无疑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以常见的EGFR突变为例,靶向药能够精准地作用于癌细胞的特定靶点,高效抑制肿瘤生长。更令人鼓舞的是,靶向药物已从第一代发展到第三代,不断迭代的药品不仅提升了疗效,还显著改善了毒副作用管理。许多晚期患者通过规范使用靶向药,实现了病情的长期稳定控制,生存期得以大幅延长[6]


      免疫治疗:激活机体自愈力

      即便没有明确的驱动基因,也绝非无路可走。免疫治疗的出现,为这部分患者打开了另一扇希望之门。PD-1/PD-L1抑制剂等免疫药物通过“唤醒”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让免疫细胞重新识别并攻击肿瘤。部分患者,尤其是PD-L1高表达的人群,甚至有望实现长期缓解,疗效持久[7]


      联合治疗:1+1>2的协同效应

      当前的研究热点更聚焦于联合治疗策略。科学家们正尝试将不同机制的药物智慧组合,以期达到“1+1>2”的协同效应。例如,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应用,这一策略已在多项临床研究中展现出潜力:

      · 在局晚期/转移性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一线治疗中,TQB2450-III-12研究显示:贝莫苏拜单抗(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后序贯联合安罗替尼(多靶点抗血管生成药物),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达到10.12个月,相较对照组(当前标准治疗模式,7.79个月)显著延长,疾病进展/死亡风险较对照组显著降低36%,且71.94%的患者达到客观缓解,91.01%的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率,安全性可控[8]

      · 在局晚期不可切除Ⅲ期NSCLC巩固治疗中,R-ALPS研究显示:贝莫苏拜单抗联合或不联合安罗替尼用于放化疗后巩固治疗,联合组中位PFS达15.1个月,单药组为9.7个月,相较安慰剂组,疾病进展/死亡风险分别降低51%和47%,且加入安罗替尼并未显著增加不良事件的风险[9]

      · 此外,在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的一线治疗中,ETER701研究结果显示: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及化疗一线治疗ES-SCLC的中位总生存期(mOS)达到19.3个月,且安全性良好可控。基于此研究结果,该方案已于2024年正式获批,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Medicine[10]

      这些不断涌现的新方案及治疗进展不断刷新着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纪录。从“无药可医”到“有药可选”,从“短期延命”到“长期管理”,肺癌治疗正逐渐向慢性病管理模式靠拢。尽管确诊肺癌依然是严峻的挑战,但它早已不再是“绝症”的代名词。

      科学认知、积极面对、规范诊疗,才是当下面对肺癌有力的武器和姿态。


      写在最后:

      面对肺癌,恐惧和回避无法带来转机,唯有科学的认知、积极的心态和规范的治疗,才是我们手中最强大的武器。

      在这个国际肺癌日,觅健科普君希望上述的这些内容,以及所有既往的内容,能帮助您和您的家人扫除一些迷雾,减少一分恐惧,增加一份前行的信心与力量!



      注:本文提及的治疗方法、研究成果等相关描述均来源于临床研究数据,不代表最终疗效。本文提供的信息旨在增进对肿瘤防治的理解,不应被视为医疗建议或指导,也不应被视为广告用途。在采取任何治疗措施之前,建议咨询专业医疗人员以获得适合个人状况的建议。


参考文献:

[1]Bray F, Laversanne 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2: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Cancer J Clin. 2024 May-Jun;74(3):229-263. doi: 10.3322/caac.21834. Epub 2024 Apr 4.

[2]Wang F, et al. Risk-stratified Approach for Never- and Ever-Smokers in Lung Cancer Screening: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in China.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23 Jan 1;207(1):77-88.

[3]Ning J, et al. Early diagnosis of lung cancer: which is the optimal choice? Aging (Albany NY). 2021 Feb 11;13(4):6214-6227. doi: 10.18632/aging.202504. Epub 2021 Feb 11.

[4]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中国肺癌防治联盟专家组.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 [J] .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4, 47(8) : 716-729. 

[5] Ge X, Liu X, Xu WH, et al. Trends in the incidence of lung cancer in never smokers in Eastern China: a retrospective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using regional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 BMJ Open. 2025;15(9):e104941. Published 2025 Sep 9.

[6]Fu K, Xie F, Wang F, Fu L. Therapeutic strategies for EGFR-mutat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patients with osimertinib resistance. J Hematol Oncol. 2022 Dec 8;15(1):173.

[7]Yu D, Yuan C, Zhang H, Chu W. The association of efficacy with PD-1/PD-L1 inhibition and tumor mutational burden in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 PRISMA-guided literature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Medicine (Baltimore). 2022 Jul 22;101(29):e29676.

[8]Shi Y, et al. ASCO 2025. 8514.

[9]Chen M, et al. ASCO 2025. LBA8004.

[10] Cheng, Y., Chen, J., Zhang, W. et al.  Nat Med. 2024 Oct;30(10):2967-2976.

责任编辑:文刀刘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美妆芭莎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美妆芭莎网